一般來說,運動不會令健康、心血管系統正常的人出現心血管事故。健康正常的人在進行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時出現心臟突然停止搏動或心肌梗塞的風險也是非常之低。然而,在心血管患病群體進行運動時出現這類事件的風險卻會上升(ACSM,2014)。不過,美國運動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及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在一份聯合發表的報告中陳述:“醫務人員不應過度高估運動的風險,因為慣常體力活動的好處比其風險重要得多”(ACSM與AHA,2007)。為了降低參與體力活動時的風險,ACSM(2014)建議所有準備開展體力活動計劃的人士,應先採用如 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PAR-Q)或 AHA/ACSM Health/Fitness Facility 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的評量工具,自行伸報病歷及健康風險,以作為參與前的健康審查。知道或懷疑患有心血管、肺部、代謝或腎等疾病的人士,應該先獲得體檢合格證明才開展劇烈強度的體力活動計劃。USDHHS (2008) 的《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亦指出,沒有被確診有長期病患(糖尿病、心臟病或骨關節炎)及沒有心口痛或受壓、頭昏眼花或關節痛徵狀的人士,毋須咨詢醫護人員的意見才參與體力活動。不過,有長期病患或上述徵狀的人士,就應該在醫護人員監督下進行體力活動。
其實,運動訓練前健康檢查之目的,就是識別所有知道與不知道自己存在著心血管風險的參與者,使他們有機會在開始運動訓練前接受進一步的醫學評估(medical evaluation),並從而決定他們能否參與運動或只可作甚麼程度的運動訓練。Smith(2004)指出,特別是那些 35 歲以上,而且患病及 / 或心血管方面有高風險的人士,應先咨詢醫護人員的意見,在正式開始運動訓練計劃前,需否先作最大強度測試(stress test),因為一些嚴重的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等,都可以是無聲無色的,而且都有必要在開始運動訓練計劃前,先作出診斷並加以控制。然而,成本效益也是運動前健康檢查的主要考慮因素,把健康的人誤判為有心血管風險,繼而再進行種種昂貴的跟進測試程序,可以令很多有心擺脫久坐而缺乏運動生活的人士,對參與運動訓練望而卻步,反而遺背了鼓勵人要多做運動的目標。
Balady 等(1998)認為,既然為健康而運動的人士主要都是進行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而這類活動的風險始終較低,所以運動前健康檢查的程序,除了能夠識別「高危」人士之外,便是要簡單而容易實施。因此,他們建議採用 Shephard 等(1991)和 Thomas 等(1992)的 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PAR-Q)問卷,讓參與者自行檢測身體狀況,主要看看是否有心絞痛(angina pectoris)的癥狀。此外,PAR-Q 還可以識別出一些肌肉骨骼的毛病。假使參與者回答 PAR-Q 問卷時,對任何一條問題選擇了「是」的答案,便有需要找醫護人員作進一步的檢測。
PAR-Q (準備就緒參與體力活動問卷)內的問題 |
|||
是 |
否 |
|
|
|
|
1. |
你的醫生曾否說你有心臟問題和你應該只做醫生建議的體力活動? |
|
|
2. |
當你做體力活動時會否覺得胸口痛? |
|
|
3. |
在過去的一個月,當你並非進行體力活動時曾否出現胸口痛? |
|
|
4. |
你曾否因為頭昏眼花而失卻平衡或你曾否失去知覺? |
|
|
5. |
你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如背、膝或髖),並且在轉換體力活動時會令其惡化。 |
|
|
6. |
你的醫生目前有沒有為你處方血壓或心臟問題的葯物? |
|
|
7. |
你知否有任何其他原因導致你不可以做體力活動。 |
總括來說,只要注意安全,凡事適可而止,特別是過去不甚活躍的人士,開始運動訓練計劃的初期,無論訓練量或強度,都是從低做起,循序漸進,正如 USDHHS (2008) 的《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內所說的 “start low and go slow”,逐漸增加進行活動的次數和時間。總之不要過分高估自己,量力而為,跑步或做其他運動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安全的。
![]() |
|
![]() |
|
![]() |
|
![]() |
|
![]() |
|
![]() |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2014).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and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2007). Exercise and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placing the risks into perspective. Med Sci Sports Exercise, 39(5), 886-897.
Balady, G. J., Chaitman, B., Driscoll, D., Foster, C., Froelicher, E., Gordon, N., Pate, R., Rippe, J., & Bazzarre, T. (1998). AHA/ACSM Joint Stat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screening, staffing, and emergency policies at health/fitness faciliti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6), 1009-1018.
Shephard, R. J., Thomas, S., & Weller, I. (1991). The Canadian home fitness test 1991 update. Sports Medicine, 11, 358-366.
Smith, B. (2004). Q & A with ACSM. ACSM Fit Society, Spring 2004.
Thomas, S., Reading, J., & Shephard, R. J. (1992). Revision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 (PAR-Q). Canadia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17, 338-345.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Atlanta, GA: Offi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 Health Promo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最後更新日期: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