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服除了是希望美觀外,最主要的作用當然是為了保暖。穿上衣服後,便會把一層薄薄的空氣包裹著身體。由於空氣是不良的導體,有絕緣的作用,也就能夠防止體熱的流失。跑步或做其他運動的時候,人體會產生大量的熱能,所以衣服的設計必須能夠起到相反的作用,也就是促進散熱。長跑運動員多愛穿著有氣孔(網狀)或由透氣物料製成的衣服進行訓練及比賽,就是這個道理。
衣服的絕緣能力是以克洛(CLO)計算,相當於日常衣著(商務服裝)所能夠提供的禦寒能力。在北極生活的愛斯基摩人,他們衣服的禦寒能力就要達到 10 至 12 克洛。雖然在攝氏 -55 度的天氣下,如果在靜止的情況下要保持體溫,非要穿上有 12 克洛禦寒能力的衣服不可;但如果在同一溫度下以每小時 16 公里的速度進行跑步,則 1.25 克洛的禦寒衣物已是非常足夠。不過,如果跑速放慢至每小時 10 公里,衣服的禦寒能力就要提升至 3 克洛;如果以每小時 5 公里的速度步行,則衣服的禦寒能力就更加要提升至 5 克洛。當然,無論在靜止或運動的情況下,風速越高,衣服的禦寒能力也就要更高(Noakes,2003)。因此,在這種極端寒冷的天氣下進行跑步訓練,就要確保自己有能力全程保持相對穩定的速度,否則當跑速名顯下降或需要步行的時候,由於所穿著衣服的禦寒能力也「相對地」下降,就可能會出現體溫過低的情況。
反過來說,在炎熱的天氣下進行跑步訓練,就只適宜穿著輕便和透氣的服裝。跑步時的體熱可以透過 4 種不同的途徑來散發(Pascoe,2005):
傳導(conduction)--表面的接觸
對流(convection)--氣體和液體的流動
輻射(radiation)--熱浪
汗液蒸發(evaporation of sweat)
在靜止的時候,約 60% 的體熱是靠輻射來散發,但太陽的熱力和其他物體產生出來的熱力,也可以藉著輻射讓人體吸收,使體溫升高,衣服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阻擋這種從輻射而來的熱力。此外,衣服亦能夠阻隔可以灼傷皮膚的紫外線(Pascoe,2005)。
跑步的時候,高達 80% 的體熱會轉靠汗液的蒸發來排出體外。可是,過緊的衣物會因為與皮膚的接觸而濕透(尤其是棉質的衣物),使到衣物與皮膚間的空隙充滿了水氣,導致皮膚週圍的濕度上升,就會減慢了汗液蒸發的速度。因此,炎夏跑步時應穿著較寬鬆的衣服,藉著衣服的顫動來煽動氣流,促進以對流來散熱的效果。此外,最好選購因應炎熱氣候而設計的製品,因為這類衣物都是採用特別的物料(如合成纖維)製造,吸濕之餘亦不會妨礙熱力的散發。至於顏色方面,雖然深色的物料較吸熱和表面的溫度也較高,但只要物料並不是緊貼著皮膚,就不會把熱力傳導至人體,所以文獻對氣溫與衣物顏色的選擇並無定論(Pascoe,2005)。
|
黃SIR意見 |
跑步時穿著的衣服應該寬緊適宜,過鬆會妨礙運動表現,過緊又會影響血液循環,其至影響散熱。
在炎熱的夏季,香港的氣溫可以高達攝氏 34 度或以上,所以一般只穿著短褲、背心或 T-Shirt 已經足夠。有些人喜歡在夏日裸著上身來跑步,認為這樣會比較涼快,但實際上卻會吸收到過多的紫外線,不但容易灼傷皮膚,甚至有機會導致皮膚癌。此外,在陽光猛烈的時候,最好還要戴上帽子和太陽眼鏡。
就算在冬季,香港的氣溫也很少低過攝氏 10 度,所以跑步時只要再添加一件長袖外套已是相當足夠。如果仍然怕不夠暖,穿著幾件較薄的衣服會比穿著一、兩件厚身的更為溫暖,也方便熱身以後把外層的衣物逐一除下來。總之,冬天的衣物以保暖、隔汗為主,而且任何時刻都應該注意保暖,所以跑步完畢後要盡快更換乾爽的衣物,然後穿回運動外套,以免著涼。
跑步時應該穿上多少衣物要視乎個別人士的體質而定,穿得太少容易著涼,穿得太多在跑步開始後的一段時間又會有發熱的感覺;但對於體質較差或體適能水平較低的人士來說,穿多始終比穿少好。如有需要,還可以到一些專賣行山用品的店舖選購一些特製的保暖、隔汗內衣穿著。
![]() |
Noakes, T. (2003). Lore of Running (4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ascoe, D. D. (2005). Dress for the heat. ACSM Fit Society Page, Summer 2005, 3-4.
最後更新日期:2016/08/02